山阳区某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崭新的公示牌在夕阳下格外醒目,扫码、连接、确认——与以往不同的是,居民能清晰地看到屏幕上分别列明的电费和服务费。这个看似细微变化的背后,是山阳区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规范化的结果,也是居民明明白白消费的具体体现。
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规范化,是为民之需的生动实践,更是让居民“糊涂账”变成“明白账”的鲜活注脚。
作为解决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大大提升了人们出行的便利性。但充电收费标准模糊、服务费与电费未明确区分等现象,成为电动自行车车主的烦心事。毕竟,日积月累的充电费用,对居民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其背后也是消费者权益的隐性流失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悄然受损。
让法律条文从纸面走进生活,在细微处彰显法治力量,在民生关切中守护公共利益,山阳区检察院在充分取证、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向负有监督检查职责的相关行政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相关行政单位则迅速部署专项行动,对辖区内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展开拉网式排查。紧接着,充电区竖起了醒目的价格公示牌,手机扫码后电费、服务费分别列明,收费标准一目了然。看似只是增设公示牌、列明电费和服务费等细节的调整,实则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通过调整,居民对自家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是明明白白的,消除了以往居民在扫码付费时“盲人摸象”的尴尬,更是聚集了居民的真实需求,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电动自行车是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重要工具,规范其充电收费,既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规范充电、杜绝飞线充电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这起由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的专项整治,在减轻了群众充电负担的同时,更从源头上消除了因收费不透明导致的充电安全隐患。
当然,如何确保更多的“小事”规范化,还需要相关部门持续探索,主动作为。只有坚持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用务实举措把烦心事变成舒心事、顺心事,才能获得居民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