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独家推荐 > 本地 > 正文

焦作文化遗产的“独角戏”

焦作文化遗产的“独角戏”

2010-08-31 09:11:55 来源:焦作日报 点击:

摘要:图① 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民间艺人表演“高抬火轿”,“高抬火轿”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图② 博爱县苏家作民间艺人的“龙凤灯”表演,“龙凤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③ 文

图① 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南村民间艺人表演“高抬火轿”,“高抬火轿”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图② 博爱县苏家作民间艺人的“龙凤灯”表演,“龙凤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③ 文物保护志愿者们向哼小车老艺人请教。

图④ 孟州市的“黄河号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与我们的智慧和灵魂血脉相承,保留着我们最单纯、最古老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正被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冲击,其生态环境令人堪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守卫精神家园,已成为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焦作的文化遗产一直以来似乎唱着“独角戏”,简单的传播形式效果并不明显,其推广速度早已难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如何让文化遗产走近大众,而不是矗立在神秘的高台上孤芳自赏,这是一个包含了丰富内容的课题,一两篇文章并不能对这个课题进行详实的阐述。然而,窥其冰山一角也能引发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

市民渴望了解本地文化遗产

前几日,一位市民给记者打来电话诉说了他的困扰。他极想了解焦作文化,便从山阳故城开始寻找,当他从西城墙走到东城墙,而后又绕着山阳区新城街道墙南村走了一圈,除了能够感叹2000多年的岁月痕迹外,他一无所获。回家后,他翻了不少书籍并上网查询,可获得的知识仍是一个概要。这位市民称,汉山阳文化作为焦作古代史文化的代表,应该作为一项基础的文化知识向市民普及。他说:“如果家长和老师都不懂,如何给下一代讲呢?”

其实,城市文化的教育作用已被市民普遍关注,而市民所能获取的城市文化能量却极其有限。

在今年5月份的全国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市文化部门在市东方红广场搭建了一个小舞台,邀请几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台表演。市文化部门的用意很明显,但这场作秀式的演出并没有被公众所接受。当河洛大鼓的传承人走上舞台,边敲鼓边半说半唱自编的台词时,围观的群众根本不知这个“土”玩意为何物,人群中甚至有人哄笑。

种种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思考,都说我们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一连串的社会文化反馈表明,群众看不到文化遗产的现实存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制约着文化遗产走近大众呢?

文化遗产多唱“独角戏”

一边是群众的文化需求,一边是政府有关部门在传播文化遗产时所遇到的困惑。

据考证,焦作有着3000多年的城市文明发展史,与郑州、洛阳相比毫不逊色,其中,以汉山阳文明为古代文化代表,以煤业史为近现代史的代表。在这条漫长的历史河流里,有无数个文物实物佐证着它的成长。然而,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焦作依旧是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为什么众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原因很简单,这些文化一向被束之高阁,从来没有真正地走出封闭的空间。因而,我们曾经灿烂的文化在众人间从来没有形成归属感。

前几日,市文物局副局长邢心田向记者谈及这个话题。他说,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公众要求走近考古工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让大众走近考古工作,让考古成果惠及大众,已成为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邢心田看来,一件有价值的出土文物若不被大众所了解,那便失去了文物的最大价值。

考古工作如此,对于焦作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更是如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聂琨谈了自己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5年来的感受。从2005年年初至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申报了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了两批,市级、县级文化部门已按照要求建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焦作市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中成绩突出,已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省级的45项、市级的76项、县级的188项。然而,对于这样的成绩,聂琨并没有高兴起来。她说,近年来,她们疲于应付上级频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回过头来一看,虽然已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名录,但除了极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被众人所认识、了解,他们只是摆在名录里的“花瓶”而已,即使是“花瓶”也没有起到点缀群众生活的作用。

聂琨说,她们现在要重新审视近年来的工作,寻找一条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大众的路子。

文化遗产咋进了“死胡同”

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快速地走近公众,在分析原因时,聂琨举了一个例子。

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一些人提出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个说法极易让七夕节与市场接轨。然而,也偏离了七夕节的原本内涵。许多年轻人在过七夕节时,可能并不知道七夕节其实是女儿节、乞巧节。聂琨说,这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推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模糊,创意有限。

在聂琨看来,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大众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问题,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认识不足,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因而不利于非物文化遗产的推进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然成了“面子工程”。二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时,理论有了,政策也有了,但专业部门缺少技术支撑,专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零零碎碎,国家在这方面的培训制度也不太完善,传承人、专业普查人员没有机会进行系统学习,在进行田野普查时,国家的技术标准冗长,有点脱离实际,不便于专业普查人员执行。由于资金问题,专业人员不具备音频、视频等硬件,据了解,我市各县市相关部门没有相关年费。三是宣传形式单一,虽然年年都有宣传,但宣传形式主要是集中宣传,不能宣传常态化,从而阻碍了群众真正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

邢心田说,要充分认识让考古工作走近大众的重要意义,在日益开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今天,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自己做自己的工作,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出土一件文物,价值再大,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就发挥不了其文化价值,起不到文物应有的作用。

“独角戏”如何变成“大家唱”

采访时,记者也了解到,在如何让考古工作走近大众的问题上,市文物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他们设想了11条路径,其中包括通过举办夏令营等活动让山阳文化扎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成立“文物之友”组织,定期开展讲座提高公众品位,举办考古成果展览等。有一些方法已经在实践中看到成效,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后的全线巡护工作,绝大部分由文物保护志愿者担任;一年来,文物保护志愿者发现了近200座古墓葬,有效地保护了一些文物的安全。

聂琨说,国家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而现实情况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些老的技艺早已不适应目前的生产形势。比如博爱县的竹扇制作工艺,一把纯手工竹扇的制作需要很长时间,成本高,卖价自然高,但这些产品并不受年轻人的欢迎。在我市除了绞胎瓷等少数几项手工艺制品发展的较好外,其余的手工艺品一直没有在市场上找到出路。要想找到出路,传统的手工技艺必须与市场接轨,既要保持内涵不变,又要积极改变外在的老形式。

目前,这样的转变显得十分艰难,年轻人多数不愿从事这样的技术,致使一些传统技艺正逐步失传。聂琨说,即使传统的手工可以积极的转变形式,但发展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它们还需要技术、资金上的支持。

让焦作的文化遗产成为每个焦作人的心灵财富,这是一条漫长且曲折的路,但这条路并不是没有出口,它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的目光。

声明:焦作房产网转载的以上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已有条评论
请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新闻排行
服务条款 法律声明 意见反馈 免责声明 人才招聘 广告发布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客服电话:0391-8768882 客服QQ:1287642365
copyright ©2010 焦作房产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17369号-5
焦作房产网(隶属焦作焦点房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